如今,很多成功的银行已意识到它们本质上是持有银行牌照运营的科技公司。他们管理的多样化技术资产允许他们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与本土挑战者进行竞争,以及应对各种新法规。然而大部分银行发现,他们的技术引擎发展速度放缓,难以跟上竞争的步伐。早在40年前,许多银行就开始建设系统,当时的需求包括在上午8点到下午5点间对交易进行结算,只在分行进行结算,不进行实时处理,并且其客户是严格按照所持有的支票(活期)账户来定义的。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变化,包括监管数据和支付的变化,地理位置的扩张带来的时区的变化,近实时付款和不间断数字渠道的变化。银行倾向于提升技术层次,以适应新的产品、渠道、功能以及地理位置。例如,在一家银行,由于产品和用户管理系统原始的设计,新客户如未注册支票(活期)账户,就无法申请抵押贷款或银行卡。
为什么要对银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技术进行现代化呢?这里有几点原因。一方面,对原有技术进行修正需要一定的成本和工艺变通,用于改善用户体验和进行产品创新。死板、难以更新的系统为灵活、具有新的商业模式的竞争者打开了一道大门。这些问题都成为阻碍银行降低成本-收入比率、 提高增长率、提升股本回报率的因素。
在澳大利亚,CBA银行从核心系统开始,通过数字技术和深入的分析,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技术现代化,提升了成本-收益比率。相较于营业费用,其营业收入增长更快,并且IT费用保持稳定(见图表)。另一银行选择通过底层技术、集成架构和基础设施实施现代化。以前,它更新移动应用需要等待长达3个月的发布窗口期,但是在初步进军现代化之后,发布周期缩短为3个小时。
图表:CBA银行的系统现代化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澳大利亚各银行的成本-收益指数
除了这些收益,衡量成功的最终标准是现代化如何使银行能够迅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而关键技术系统有助于提升其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