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布票、现金、银行卡……每一种支付方式都缩印了中国改革开放在不同阶段的时代背景。从更长的历史脉络来看,以现金、票据为信用基础的商品交易支撑了中国数个世纪的社会繁荣,而这一切都在15年前开始发生改变。2003年,淘宝诞生,“担保+交易”的支付方式创新开启了中国电子商务时代的大幕。
可以说,第三方支付是新商业文明谋求突围下的产物。它们当中不仅有C端支付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平安付、易宝支付、拉卡拉、连连支付、合利宝等专注于B端服务的支付机构也迅速兴起,还诞生了“金融支付第一股”汇付天下。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革新,第三方支付在中国商业社会的现在与未来图景中书写了最为浓墨重彩的笔画。
C端移动支付爆发与科学监管
央行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的交易规模从9万亿元增加到143万亿元。这意味着短短5年时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长了十几倍,其中的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了数十倍。
交易规模的高速增长背后,除了政策的支持和推动,4G的普及、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都为后续移动支付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支付巨头的率先发力也带动了行业快速发展。
腾讯移动支付的探索起步于微信红包。2018年参与收发微信红包的人数达到7.68亿,而在2014年的参与用户数仅为500万。很多人的第一次移动支付就是在红包上完成,红包之于移动支付的推动力量可见一斑。根据微信2017数据报告,每天有9.02亿人次登录微信,微信的打开频次之高也决定了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所占据的优势地位。
“现在国内吃穿住行都可以接受微信支付。这些成果在国内外都举世瞩目,与中国科学的监管方式是分不开的。试想一下,如果在2014年,监管要求参与一个几块钱的红包必须上传你的身份证,移动支付可能也不会有现在的快速发展。”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陈起儒说。
阿里巴巴季报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支付宝的国内活跃用户超过7亿,其中70%的用户使用3项以上支付宝的服务。在支付宝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提的便是余额宝。5年前,这款货币基金产品在支付宝上线,由于操作便捷、收益不错、流动性好,一经推出便引起市场追捧。余额宝的出现大大扩展了支付宝的内涵与外延,是其升级为蚂蚁金服过程中的重要推手。现在,基于支付宝,网商银行、蚂蚁保险等也都可以直接触达用户。目前,余额宝的规模已经相当于招商银行的存款规模,支付宝和蚂蚁金服的系统重要性地位不言而喻。
支付宝“1+N”的模式也被不少金融科技巨头所效仿。在其背后,支付作为传统金融和技术颠覆的交叉点,更多时候像一个支点,撬动支付巨头探入信贷、征信、理财、保险等金融腹地,这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移动支付的繁荣。
中国第三方支付的三个10年
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壹钱包”是国内第三大移动支付机构,也是网联的六大董事机构之一。自2013年成立以来,“壹钱包”充分发挥综合金融科技优势。在打通平安集团各专业公司的底层用户资金账户、帮助平安集团生态全面快速扩张的同时,“壹钱包”打造了智慧全能的“壹钱包”手机应用,并持续向市场提供创新的商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和全面的忠诚度管理服务。目前,“壹钱包”已经向线下商业地产,线上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汽车等行业输出创新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运营管理效能。截至2018年上半年,“壹钱包”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6亿,月均活跃用户逾2000万,交易规模稳居行业第三。
“科技改变支付,支付连接场景,场景沉淀出数据,数据产生价值。”汇付天下董事长兼CEO周晔自1993年起进入支付行业,见证了中国支付从模仿到引领世界的巨大转变。周晔认为,中国第三方支付大致经历了三个10年:1993年开始,中国支付业模仿美国Visa、万事达建立了国内的银行卡交换机制(即银联),1999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中国开始了互联网支付的探索;2004年起的第二个10年,中国的支付公司建立了完整的账户体系,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同于美国的发展道路,并衍生出各类商业模式;2014年起移动支付爆发,各大厂商纷纷发力促进移动支付发展,支付跨界金融领域的创新不断,支付行业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是在服务银行的过程中,随着传统银行业的职能解构和专业化的过程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替代了传统银行的部分支付结算功能,并且通过信息科技手段将支付结算效率进一步提升。”平安“壹钱包”CEO诸寅嘉认为,从长远来看,全球支付行业正在被新的信息技术体系全面覆盖,这是巨大的机遇也是挑战。中国清算机构、银行和支付机构要保持领先的行业地位,需要抓住机遇,在严监管的环境下,通过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机制,形成兼容并蓄的开放支付技术标准,以保持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支付行业必将愈发开放,行业的开放标准也将因监管的重视、行业的推动和市场的发展逐步建立。希望支付行业能够很快迎来另一波发展高潮,这个高潮或将以广大中小支付机构为主角,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并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金融服务体验为最终目标。